感謝蕭叔叔的鳥類導覽,留下倩影記得你!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台灣保育類的野生鳥類共80種,其中瀕臨絕種鳥類有10種,珍貴稀有鳥類有38種,其他應予保育鳥類有32種,含國際保育類鳥種共計99種。這些鳥類之所以被列保育類鳥種,代表其族群受到人為或自然因素的威脅,而有嚴重減少甚至滅絕的可能,鳥類居食物鏈的上層,鳥類如果滅絕,表示該環境可能也不適合人類生存,不可不慎。人類擁有足以摧毀其他物種的巨大力量,往往不經意的行為,對生態卻造成無法復原的浩劫。保育野生鳥類,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其棲息環境,例如保護原始森林、沼澤區、潮間帶、河川等,不要過度開發、破壞或污染;其次就是不要捕獵、不要飼養、不要購買、不要食用。
家燕的成鳥體型大約15公分長,尾翼特徵為明顯分叉,全身黑色為主,背後有黝黑透深藍色;臉上與喉嚨為咖啡紅色一直連到胸部上方有暈黑色帶、胸部和腹部是白色的,尾羽的末端則有少少的一排白色。家燕是「一夫一妻制」,產下第一窩蛋,要經過兩週到三週才會陸續孵出小燕子,小燕子需要一個月可以長大獨立自主。家燕飛行速度超快,專門吃正在空中飛的蚊子與昆蟲,連喝水也是在水面上張嘴划過,一方面喝水,一方面也吃到水面的孑孓生物,燕子父母是用反芻的方式餵小燕子,每天要餵小燕子高達400多次,真是超愛吃的,第一胎小燕子長大之後,會繼續在窩裡兩週,牠們會幫助燕子父母照顧扶養第二胎小燕子,真是「阿信」一族啊!我們在冬天是看不到家燕的,因為家燕是一種遷徙性的鳥類,家燕每年從歐洲到北美洲再到亞洲的中南半島,平均一年要飛兩萬公里以上,一隻燕子可活十四年,一生可飛超過三十萬公里以上,可以繞地球一百圈,有夠厲害。
好可愛的貓頭鷹,真希望能聽到牠的叫聲!
每年九月至隔年五月,是伯勞鳥過境臺灣的季節,尤其九月有數量龐大的伯勞鳥群過境恆春,最近已有不少先鋒部隊飛抵臺南地區,沿海紅樹林、灌木樹叢和市區公綠地常可觀察到伯勞鳥蹤跡。過境臺灣的伯勞鳥,身長約十八至廿公分,有紅尾伯勞和灰頭紅尾伯勞二種,紅尾伯勞背面為紅褐色、翼為黑褐色,灰頭紅尾伯勞頭上至背為灰褐色,翼、尾暗紅褐色,是容易辨識的特徵。
大冠鷲又叫蛇鷹,大冠鷲棲息於中、低海拔之闊葉森林,常於空中盤旋,飛行時常發「忽-忽-、忽溜、忽溜-」的聲音。亦常停棲於展於望良好的樹枝或電線上定點守候,以蛇、蜥蝪、鼠類為捕食對象,有時亦會捕食螃蟹。在台灣之族群為特有亞種,為中、低海拔常見之留鳥。
貓頭鷹,又稱「鴞」,貓頭鷹只是人們給予的一個俗稱而已。其屬於鴞形目夜行性猛禽,約有200個品種,是全世界分佈最廣的鳥類之一;除了北極地區之外,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貓頭鷹的蹤影,由此得知,貓頭鷹適應環境的能力相當高。相信大部分的人對貓頭鷹的印象,就是夜間出沒且站在樹枝上的一種動物;其實,除了把窩搭在樹洞裏的貓頭鷹以外,有的搭在岩石中,有的築在地面上,還有的築在仙人掌中。貓頭鷹有著大眼睛,但卻只能超前看,要看左右兩邊時,必須轉動牠的頭,其脖子又長又柔軟,能轉動270度。而由於是夜間出來補食的種類,貓頭鷹的聽覺神經很發達、聽力十分敏銳,其左右耳是不對稱的,左耳道明顯比右耳道寬闊,而且左耳有很發達的耳鼓。
嘴橙黃色,腳、趾皆為黑褐色。夏羽:頭、頸、背中央飾羽橙黃色,十分明顯,其餘部分白色。冬羽:全身白色,無飾羽;頭部亦有少數帶黃色之個體。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旱田、沼澤、草原及牧場地帶。以昆蟲為主食,亦兼食魚、蛙類。常停棲於牛背上,故俗名為牛背鷺。性群棲,於繁殖期與小白鷺、夜鷺等集體築巢於竹林、相思樹及木麻黃等樹上。
水雉是台灣非常美麗而優雅的留鳥﹐終年居留並繁延。現存數十隻大都分散在台南地區的菱角池﹑埤塘等淡水濕地中。在自然草澤濕地消失後﹐人工種植的菱角池成為其重要棲地。水雉對棲地的利用與菱角的生長週期有密切關係﹐尤其繁殖期對棲地的要求較嚴格﹐選擇較隱祕或面積較大的菱角池作為繁殖區﹐冬季菱角收成後﹐可居留的棲地大量減少﹐成群集結於埤塘及少數長年廢棄的魚池中度冬﹐少數終年有菱角的池子不僅可供夏季的繁殖場﹐更是一處難得的度冬棲地。
小水鴨的雌雄個體的顏色差異也相當大。雄鳥的頭至頸部為暗橙色;眼睛周圍則是綠色,並延伸至頸側;背部則是灰色,有暗色細紋;體側有一明顯的白色線斑;胸部淺灰色有暗色細斑;腹部白色。雌鳥全身都是暗褐色;有一條黑色的過眼線。常出現於河口、沙洲、湖泊、沼澤及內陸溪流地帶。飛行時,翅膀拍動的次數較其他鴨種快。
- Apr 25 Fri 2008 11:38
鳥類世界!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